上次跟大家分享了2個有錢人的習慣,那就是以「年」來思考金錢、及透過記帳「掌握金錢流向」,獲得不錯的回應;有一位網友提出了一個不同的看法:「錢花了再記帳,有何用,倒不如記每天存多少錢來的比較實際」,當下覺得蠻妙的,算是另類反向思考。
股神巴菲特的長期事業夥伴查里曼格先生(Charlie Munger)有句知名的經典投資智慧:「反過來想,永遠要反過來想(Invert,
always invert)」。來提醒人們,凡事除了順向思考,更要習慣反向思考,這樣將能夠避免很多的錯誤發生。
當我接收到這個不同的看法時,引發了我的思考。沒錯,錢花了再記帳有甚麼用,其實在花錢的當下就要去思考這是「想要」或「必要」花費,而不是在花了之後,才去檢討。
但有些人對錢就是沒辦法,覺得有錢在身上就想花掉,他無法每次透過大腦思考這次花費是「想要」或「必要」,因此才必須透過記帳、藉由後續的檢討找出自己的財務漏洞,所以記帳還是有其必要性。
另外針對「記錄每天存多少錢比較實際」,乍聽之下好像真的有其道理,因為這句話為正面表列,給人一種「對,我就是應該記下我今天存了多少錢」幫自己加油打氣的一種感覺。但仔細一想,記每天存下多少錢,這不就是坊間流傳的存錢方法嗎?像是365存錢法,第一天存1元、第二天存2元.....第100天存100元,以此類推。每天都在記錄自己存了多少錢。所以實際上這是一種存錢方法,不是記帳方法,目的並不同。
存錢會消耗意志力
意志力通常指的是抵抗外在誘惑的能力,或是控制自己衝動和慾望的能力。最早開始意志力相關實驗的是米歇爾(Walter
Mischel)和同事在1970年代做的延遲享受的實驗(delay
gratification),小朋友可以選擇馬上吃掉眼前的棉花糖,或是等待一段時間後,可以拿到兩份的棉花糖。雖然經過幾十年的追蹤,當年能夠抵抗棉花糖誘惑的小朋友,長大後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
後來在1998年,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提出了自我耗損理論(ego-depletion),他認為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精神能量,就像肌肉一樣,過度運用會導致疲乏,當我們從事任何需要意志力的事情時,都會消耗我們意志力的儲備。而上述這種每天提醒自己存錢的行為,就是一種需要長天數消耗意志力的事情;因為人的意志力有限,我們應該慎選把意志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如專注、堅持、做決策等等。
如何避免因存錢這件事消耗我們意志力?
首先必須先審視自己是否真的有存錢的決心,有決心就好辦事。
當我們決定好,預計幾年內存到特定金額時(這個目標必須是可行的數字),我們就可以回推每個月必須存下多少錢;又或者更懶一點,以自己的月薪百分比定下存錢目標,如10%、15%……,當然儲蓄率能夠越高越好。
當你設定好每個月的存錢目標,就可以透過數位銀行(優點:活存利率至少1%、轉帳免手續費)定期定額自動轉帳功能,打造自己的「自動化存錢系統」。每個月薪水一入帳,就自動幫你把錢轉到儲蓄帳戶。如果想幫自己打造退休金,還可以透過券商定期定額從指定帳戶扣款購買指數型ETF,幫自己打造一個永續性的被動收入(現在零股定期定額手續費最低只要1元;每月只要1000元就可以購買)。
我就靠這種方式在4年期間存下200萬,而這200萬在這段時間又幫我賺了100萬。
這麼做有甚麼好處呢:
1.
避免因人工方式存錢消耗掉我們的意志力,我們可以保留意志力在更重要的地方使用。
2.
自動化存錢系統,保證讓我們存到錢。
3.
確定你的錢在你睡覺時也在幫你工作。股神巴菲特:「如果你沒辦法在睡覺時也能賺錢,你就會工作到死掉的那一天。」
回到前頭,每天記錄自己存了多少錢,我覺得算是一種自己跟自己比賽的遊戲,有些人使用這個方法可能玩得很開心,但我相信有些人到後來錢可能都不敢花了……。如果已經確保每個月可以先存下一筆錢,後續每個月有多存的,就可以當作給自己的額外獎賞,存到特定金額後可以拿去買平常不敢花的東西、吃美食或是去旅遊,犒賞一下平常這麼努力存錢的自己;這樣不僅可以存到錢,也比較有動力存錢。
未來生活得好不好,取決於現在怎麼過,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