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讀後感

 



    

「覺察帶來選擇」是我在這本書裡學到最重要的一句話。


冰山理論相信大家都聽過,而提出冰山理論的人就是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作者陳茂雄原本是一位傑出的商業人士,曾任職於IBM 18年,收入肯定不錯,於人生道路中後期,發覺從事商業工作雖難不倒他,但也漸漸找不到工作上的熱情,中間也曾休息一陣子,誰曾想過人生路上峰迴路轉,赫然發覺「助人」是一件他最喜歡的工作,因此毅然投入心理學領域、師承薩提爾女士關門弟子,從頭學起再次出發;一般訪間的企業教練都是專職從事心理學的講師,而因為陳茂雄走過一段跟別人不一樣的路,管理學的實務經驗結合後來心理學的專業,讓他在企業教練這條路上成為一位特別的存在。


記得之前第一次接觸到冰山理論覺得新奇,讓我明白了在一個人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這個不為人知的部分如同海平面下方的冰山詭譎多變,因此稱之為冰山理論。


先說結論吧,因為我是理工人、長期慣用理性思考,慣用理性思考的結果就是很難對於某一事件產生感受,這會帶來許多問題,但自己卻無法解決。雖看過薩提爾理論相關書籍,但我的收獲僅侷限於理論,卻無法透過書中的理論澈底幫我找到問題的根源。


在讀這本書前不曉得內容會如此吸引我,陳茂雄老師因早先工作關係需要理性思考,因此這本書的書寫方式可以讓讀者閱讀起來非常有條理,讓理工腦的我非常好消化吸收,是一本不同於坊間的薩提爾書籍;書中再輔以大量生活實際案例,更能幫助讀者體會感性的那一面,清楚明白案例中的每個角色為何會表現出那樣的行為、隱藏在其行為背後的冰山其解讀密碼到底是甚麼,並指出可以如何轉化想法。


一般常見的冰山理論有6層,書中為了幫助讀者快速掌握重點,新的冰山理論分為5個重點,首先你可以在心中想像一個三角形,在三角形正上方位置代表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就是我們眼睛看得到的部份)、在三角形左下角位置代表一個人的「觀點」、在三角形右下角位置代表一個人的「感受」,而在三角形正中間那個位置代表一個人的「渴望」,最後畫一個介於「渴望」及三角形之間的圓形,這個圓形代表一個人的「期待」,期待就是「滿足渴望的具體方法」。


本書重點整理如下:

●現實人生的各種問題及困頓,都脫離不了要維持「自己、他人、情境」這三角關係的平衡。

●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行為可以分成4種類型:指責型、討好型、理智型、打岔型。

●指責型及討好型是標準對人不對事,差別在於指責型把重心放在「自己」、忽略了「他人及情境」,討好型把重心放在「他人」、忽略了「自己及情境」。

●理智型是標準對事不對人,只在乎那件事情是否合乎邏輯。

●打岔型式是不同於理智型的存在,既不對事也不對人,以為可以透過時間經過事情就突然變好。

●一個人「行為」的發生,代表的是其背後的「觀點」、「感受」、「渴望」及「期待」的組成。

●很多人常察覺不到自己的「感受」。當我詢問一個人你覺得現在感受如何?最常聽到的回答可能是:我覺得他不應該這樣對我、我覺得他應該立馬回我電話,以上舉例的這些都是屬於觀點,不是感受。(註:上述觀點都是在指責對方、沒有關注到自己的內心)

●「感受」代表你自己心裡當時的狀態,可以只用2個字形容出來,當你需要一長串句子形容你的感受時,代表你講的是「觀點」非「感受」。

●常見的「感受」有4種:喜、怒、哀、懼(對,不是喜怒哀樂)。在形容自己的感受時,你可以說:我很平靜、我很生氣、我很惶恐、我很委屈…等。

●甚麼是錯誤的「情緒」認知?(1)在特定的事件當中,沒有情緒或表達錯誤的情緒,例如:可能需要生氣、但表達出來的情緒卻是害怕。(2)情緒沒有隨時間拉長而減少、或小事件大情緒、大事件小情緒。

★這邊容我先停頓整理一下。當一個人會產生某個行為時,一定是因為某個原因產生了感受,這個感受就是情緒!會產生感受,是因為觀點造成的。例如:他拿走了我的東西所以我很生氣,這邊的生氣就是感受。那為何會生氣呢?因為自己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尊重他人,不能任意拿走他人的東西。」


●回到重點,接著討論「渴望」。每個人天生會有5種渴望:分別是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要自由、有意義。因為有這些渴望,所以會產生個人的「觀點」。例如:我覺得我需要透過展現專業獲得他人「尊重」、我覺得照顧弱勢團體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基本上,每個人都需要擁有這5種渴望,保持渴望間的平衡。那為什麼有些人會缺少某些渴望呢?例如:我覺得我不需要被社會大眾接納、我不需要被愛。其原因在於每個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或成長過程中遭受某一重大事件的影響,會導致把某個渴望隱藏起來(需要透過自我覺察冰山的過程來梳理)。

●「期待」如同前面所提就是「滿足渴望的具體方法」。例如:公司主管想要在公司建立主管的地位(滿足「被尊重」的渴望),其表現出來的具體方法可以是,每次同仁沒有辦法準時完成專案我一定要破口大罵讓他知道我的厲害(指責型)、我一定要讓同仁明白如果沒有在期限內完成專案公司會遇到怎樣的麻煩,最嚴重我可能會被撤換主管的職缺(理智型)。

★接續剛剛的星號。剛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尊重他人,不能任意拿走他人的東西。」,這邊的渴望就是「被尊重」,而滿足被尊重的具體方法就是「期待」,例如:我要罵他讓他知道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指責型)、或我要跟他講道理讓他明白未經他人同意就拿別人東西是一件很沒禮貌的事情(超理智)。

 

回到正題,那要如何帶給自己一個平衡的人生呢?在每一事件,我們必須清楚考慮到自己、考慮到他人、考慮到情境,在這3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的狀態下,透過覺察,最後採取一定的行為,稱之為「一致性」的行為。


所以如果你常常因為某件事情覺得很痛苦、或是常常跟別人起衝突、或者是常常發生某件事但你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代表你在那個當下卡關了,代表你展現出的是「不一致」行為。


解決方式大致如下,

1.面對它:你會展現出特定的行為,代表背後一定有一個「情緒」。先停下來,找出你的情緒。每個情緒都有它的名字,你必須承認它的存在,給它一個名字,那麼你的內心就會安定;如果你沒有給它一個名字,那麼它就會像一個孤魂野鬼四處飄蕩、無所適從。

2.接受它:當你願意接受情緒的存在時,就可以覺察是哪一個「觀點」帶給你這樣的情緒。然後你當下的「渴望」是「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要自由、有意義」哪一個?你想透過甚麼具體的方法(期待)滿足你的渴望。

3.處理它:必須透過「理性」的角度重複「覺察」前述的過程,稱之為「處理它」。例如:延續★的例子,第一輪覺察時,對方沒經過你同意擅自拿走你的東西,你可能透過大聲斥責(期待)對方,滿足你「被尊重」的期待;第二輪覺察時,你思考到對方一直以來都是這樣不經過別人同意擅自拿走他人東西,代表在對方的觀點認為這樣做是沒有甚麼問題的,不是針對你個人,因此你可能會同理對方,是他的成長過程帶給他這樣不好的觀點,因此你會想透過溝通讓對方明白,最後展現出尊重他人的想法。

4.放下它:當你透過前述重複過程最後採取了一個方法(期待)來滿足自己的渴望,就算對方的反應不如你預期,你也會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稱之為「歡喜做、甘願受」。

 

分享一件最近讓我覺得很不舒服的一件事情,最終透過薩提爾的自我覺察幫我走出內心冰山的過程。因為我原生家庭的關係,導致我是一位比較偏向「討好型」行為模式的人,討好型的核心觀點之一就是與人為善,避免跟別人起衝突。


事情經過大略是這樣,我想要做一件事,結果被那位同事探聽到主管可能不答應我要做的事情,因為這件事情可能影響到他個人權益,結果他就語帶嘲笑的四處跟其他人分享我可能被打槍的這件事,當我聽到他帶著嘲笑的語氣講這件事情時,我內心覺得很難過(情緒:哀),回家後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因為我有一些細節沒事先讓他知道,導致他要這樣取笑我(觀點),我覺得我沒有被尊重(渴望:被尊重),因此我想透過再次告知細節讓他明白我的狀況(期待:滿足渴望的具體方法),希望他不要再這樣嘲笑我。


第二次覺察,想到有些人可以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有些人不行;因為他過往有很多次「不友善」的發言,代表他本身就是這樣「不怎樣」的人,這樣的人,你要他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是不可能的,就算我今天跟他說細節,他也是會忽略這些,只看自己要失去的,跟我有沒有跟他說過細節是不相干的、不是因為我沒跟他說,然後導致他沒有站在我的立場想(這樣的解讀,問題是出在我身上)。

 

很明顯的,在這次事件當中,他是把自己放在前面,先考慮自己會失去的,所以發表了這些言論(典型的指責型,只看重自己,忽略他人及情境);但我為了討好對方,為了讓自己不要那麼執著於難過的情緒,因此說服自己是因為沒有事先告知對方細節導致對方產生如此行為,可是這樣的說法,反而是指責自己(沒有跟人家說清楚自己的狀況還要人家同理我,真的是我做錯了)

 

最後覺察的結論就是,我不能控制對方的想法,但我可以決定要不要讓對方的想法影響我。

 

覺察帶來選擇,選擇帶來改變。因此我告訴我自己,同樣的狀況要是再發生的話,我可以有兩個選擇:

1. 清楚知道他是這樣的人,不去期待他說好聽話(沒有期待,就不怕受傷害),但在他說出傷害我的話時,可以適時跟他說:今天如果你成功完成任務,我會為你感到開心,相對的,如果你願意祝福我,我會很開心,謝謝你。

2. 內外一致的,不去期待他的祝福,看淡他的酸言酸語,有意識的面對它。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不限金額斗內我、幫我點一下廣告,或花 30 秒登入 LikeCoin 帳戶,並點擊下方拍手按鈕,免費支持我。也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