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債致富(The value of Debt in Building Wealth)》讀書心得(3/3)

全書重點總結


壓榨性債務

l  儘快清償壓榨性債務,破除月光族的魔障。
l  避免一邊努力儲蓄一邊支付高額的信用卡貸款。

l  確保流動性。帳戶必須保留充分的應急現金(作者建議大約7個月所得),以防範不時之需。

擁有房屋

l  很多人太早購置房屋(同理,也很多人太早買車)
l  購置房屋如果導致流動性缺乏,那就太不值得了。
l  租賃房屋不是浪費金錢。這是有關風險管理與彈性,運用別人的資金,藉以累積自己的財富。
l  除非你已經完全沒有壓榨性債務,且財富淨值已經達到年度所得的50%~2倍,且打算居住期間至少會超過5年,否則避免購屋(或購置任何重大資產)

借款

l  借款成本儘量貼近通貨膨脹,最好不要超過通貨膨脹+2%。如果投資報酬可以取得通貨膨脹+4%,就能賺取利差。
l  避免採用短年期的房貸(1.作者這邊以美國狀況舉15年期為例 2.雖然長年期的貸款總繳金額會比短年期貸款來的高)。就算你的現金流量可以負擔15年期貸款,且如果儲蓄率較低的話,你幾乎沒辦法累積必要的退休儲蓄(看看文章開頭ABC 三位的例子就知道了)
l  只清償利息的房貸,可能是不錯的點子,但前提是儲蓄率至少15%
l  30年期房貸可能不錯,但通常只適用於你準備至少居住7年。

掌握利差

l  即使是2%的些許利差,經過一輩子的累積,結果也會相當可觀。
l  利差來到4%,可能意味著你是否有能力退休。
l  高達6%的利差,經過一輩子時間的複利,結果是相當驚人的,但未必值得冒險。
l  一般人不可能每分鐘、每個鐘頭、每天、每個星期、每年、或甚至每3年都能賺取利差。如果能夠在5年期間內賺取利差,就已經很不錯了。經過適當的資產配置,作者認為投資組合很有可能掌握10年、20年、30年或50年期間的利差。

風險

l  假定其他條件相同,你鎖定的利差目標愈大,投資策略承擔的風險也愈高。
l  我寧可用較大規模的資產,賺取穩定而相對較小的利差(所謂的本大利小利不小,本小利大利不大)。這是馬拉松賽跑,不是短距離衝刺。
l  長期間而言,風險的重要性不亞於報酬。
l  人生初期不值得承擔風險(因為本金太少),人生後期則禁不起承擔風險(因為準備退休)


其他重點提示


P134:如果對應投資機會創造的期望報酬,高於債務的稅後成本,債務將增添價值;反之,如果投資期望報酬低於債務的稅後成本,則債務將破壞價值。作者提醒,我們的目標,是要長期掌握這方面的利差。

P139:所謂風險,通常是指資產在特定期間內報酬的標準差。想要長期累積財務,關鍵是創造穩定的報酬

P149:歷史資料提供我們某些參考架構做為行為指引。可是,我們必須瞭解,我們並不知道未來的利率水準(因此不知道未來的舉債成本)、通貨膨脹與資產報酬率。關於這些,我們都不可能預先知道。我們必須瞭解,過去的表現絕對不足以擔保未來結果,歷史資料幾乎不可能重複發生。

P149:根據1970年以來的滾動式10年期資料,你的債務成本如果高於通貨膨脹+6%,大概有50%機會看到債務破壞價值,你就沒有辦法賺取利差。債務成本如果接近通貨膨脹+2%,投資人就更有機會賺取利差。單就這段期間的歷史資料來說,分散性投資組合大概有97%的機會賺取利差。

P151:很多人希望完全擁有自己的房屋,不希望把財富浪費在房屋貸款的利息成本,但在各未清償房屋貸款之前,務必想清楚一個相關議題: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是指你用來清償房屋貸款的資金,也可以用來進行其他投資。

P151:資產價值不受取得該資產之融通方式的影響。你的房屋價值完全不受房貸狀況影響。即使你完全擁有房屋,並不會因此讓房屋變得更有價值。同理,即使還有一大筆房貸,你的房屋價值也不會因此減少。

P154:1986年,經濟學家蓋瑞·部林森(Gary Brison)發表一篇重要論文「經濟組和績效決定因素」,結論表示投資人的報酬有90%必須歸功於投資架構,也就是資產配置,至於投資時機與選股策略,對於績效報酬的影響程度,頂多只有不到10%


P168:假定其他條件不變,負擔債務而價值波動穩定的投資組合,通常優於無債務負擔而價值波動劇烈的投資組合。同理,對於相同報酬,沒有負債的投資組合,其承擔的風險程度,可能反而超過負債的投資組合



站長讀後心得感想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如果一本書裡面有一段話、或某一個觀念對你有幫助,那這本書對你就有意義了。這本書裡作者講了很多好的觀念,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莫過於〝L.I.F.E.的平衡航道〞,原因無他,因為可以幫助不知道如何正確前進、不曉得如何存生活預備金的人,提供一個基準的架構。巴菲特曾說: 「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也沒用」,若你循著正確的道路往前走,努力存錢+指數化被動投資,總有一天會到達你的目的地;有人會說,我現在35歲,就算60歲時也達不到我設定的目標,於是想走偏鋒,買奇怪的商品藉此提高報酬率,最後連一開始的本金都賠掉了;這種作法錯了,如果你覺得你到60歲時可能無法達到你設定的目標,你唯一可以做的事是「提高你的儲蓄率」,儲蓄率才是你唯一可以控制的東西。

全書作者主要係以不準備買房、準備買房、已經擁有房子等不同個人條件,導入掌握利差的觀念,告訴投資人不要急著繳清房屋貸款,每個月儲蓄扣掉應繳房屋貸款多出來的錢搭配指數化被動投資,可以提高「累積退休財富」成功的機率;另若投資人不打算買房(或已擁有房子),想透過致富性債務另行掌握利差的話,務必控制好債務/所得比率,以免最後弄巧成拙,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不限金額斗內我、幫我點一下廣告,或花 30 秒登入 LikeCoin 帳戶,並點擊下方拍手按鈕,免費支持我。也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留言